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行业企业>猜猜哪些企业会上新能源骗补名单

猜猜哪些企业会上新能源骗补名单

收藏 评论 点击率:
 
编辑:lifangfang 来源:说客

  日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夏季论坛(2016)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谈到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时透露,核查的新能源骗补车企名单确认了将会公布,但具体时间还不确定。

  积极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国务院2012年正式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以充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将推进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作为重点工作,为此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工作。

  根据中汽协数据,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共销售33万辆,如果以中央与地方1:1的最低补贴标准粗略计算,政府给出的新能源补贴至少有330000*(3.15 3.15)=207.9亿元;如果算上续航里程超过150公里、25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以及纯电动大巴,这个数字远远超过部分媒体预估的300亿元。如此高额的补贴不仅让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表现出狂飙突进的增长,也滋生了很多灰色的现象。

  今年年初,四部委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核查。随后四部委成立了调查小组,划定重点区域,调查重点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骗补情况,核查范围覆盖全部车辆生产企业以及新能源汽车运营企业、租赁企业、企事业单位等新能源汽车用户。

  经过大半年的调查,从这次大会上财政部官员的口中也可以得知,新能源核查工作已经完成,新能源骗补名单可能已经初步拟定。虽然工信部等部委尚未公布这份名单中都有哪些企业,甚至曾强调“财政部和部内有关司局未曾向媒体透露过核查及处理情况”,但根据核查新能源骗补以来业内各企业的异常反应,以及媒体的相关报道,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都有谁“中招”了。

  首先确定一家企业是不是存在骗补行为,有主要的几个方向: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内,新能源产量是否特别异常?新能源企业是不是有整套生产线进行正常的电动车生产,生产出来的汽车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技术要求?有没有企业自建租赁公司,自我消化产品,而实际租赁公司并未运营;是否有重复利用电池,循环申请补贴等。

  而在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骗补企业核查中,央视曾曝光过苏州一家名叫吉姆西的客车制造厂,该企业2015年上半年电动车产量不过25辆,但其于年底爆发性增长,仅12月份即获得机动车合格证2905个,以3686辆的全年总产量收官。然而经过本刊记者前往苏州的实地调查发现,该企业生产车间简陋,产量极低,并且部分汽车并没有完工,就已经安上了正式的车牌,骗补暴露无遗,因此名单中少不了这家企业。

  而在这次的曝光中,类似吉姆西合格证及产量特别异常的企业不在少数,涉嫌企业包括:陕汽通家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宏汽车有限公司、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芜湖宝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汽车公司。

  在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性,其2015年12月单月的产量均已超过全年产量的50%,且年产量均在1000辆以上。业内分析他们本希望能赶在2013—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最后时机,狠狠地捞上一笔,然而却被四部委和媒体扰乱了阵脚。被央视点过名的这十家车企嫌疑最大,最有可能直接登上骗补黑名单。

  而对于骗补,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是“自产自销”,自己出资组建公司,通过租车、分时租赁等方式,将新车从自己的左手卖给右手,咱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康迪的左中右微公交。康迪在杭州、成都、上海等地广泛建立了左中右微公交,但在部分城市车辆的使用率堪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认为,“像这种大型的正规又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背靠大集团,不能说它是‘骗补’,只能说他们在通过一些特别的路径‘合理’套取新能源补贴。”从这方面来看,国家方面就很难断定骗补行为了。

  当然,还有许多以生产客车等商用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也存在骗补的重大嫌疑,透过一组数据我们就能得出部分答案,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7.9万辆,其中18万辆是商用车。在去年市场,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同比仅增长了2倍,但商用车包括物流、专用车市场同比增长了8倍左右,商用车市场已经成为新能源骗补的重灾区。“生产一辆纯电动客车,‘国补’加上‘地补’以及其他优惠政策,有些车型最高可以享受100万元补贴。按照这种情况,随便一个企业生产新能源客车,都可以赚钱。”业内人士称,因此在新能源骗补名单中,涉及到的客车、商用车的企业肯定也不少。

  除了整车制造商,新能源骗补在使用上也被关注,一些新能源汽车运营企业也开始进入媒体的视线,比如媒体曝光的吉林延边某公交公司、云南红河州某县级市,其采购了大批的新能源电动大巴,而缺乏有效使用率,新能源骗补心态暴露无遗。还有一种是4S店骗补贴,经销商通过代办居住证、借用当地户口等方式,帮助外地(主要是没有地补或地补少的城市)用户,购买带有补贴的车辆,从中捞取利益。南京比亚迪经销商刘鹏死前曾向相关部门实名举报本人和比亚迪汽车有关人员及南京市相关单位和个人弄虚作假伪造手续,骗取数额巨大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款,因此骗补名单中也应该会有该类的代表企业。

  对于最终名单上会公布哪些企业,本刊记者认为一定不会太多。不久前工信部部长苗圩称,“在核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新能源车骗补的问题,但是这不是大面积的事件”。业界有声音认为,就算涉及面比较广,相关部门也会顾虑公示以后,会不会引起消费者对补贴政策的质疑,以及对政府监管不力的质疑。

编辑:lifangfang
  • [
    票]
  • 好文[
    票]
  • 枪手[
    票]
  • 雷人[
    票]
  • [
    票]
  • 标题党[
    票]
相关阅读
已有
 
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选图文
本周本月热点新闻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隐私保护 免责声明
网站条款 关于我们
帮助导航
服务中心常见问题
积分兑换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手机应用
常用工具
汽车报价车型对比
品牌查询商家地图
购车工具咨询低价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9977-531
微 信:ahtvcfs
整车广告:2976751698@qq.com
Copyright ©2014-2017 cfs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fscar.com 皖ICP备170059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