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专家专栏>李庆文:中国汽车进入自主开放发展新阶段

李庆文:中国汽车进入自主开放发展新阶段

收藏 评论 点击率:
 
编辑:baoyingnan 来源:自主汽车网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李庆文

开放是中国汽车业最伟大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开放给中国汽车业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使中国成为汽车大国。

中国汽车业在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与世界汽车业融为一体,成为世界汽车业在当代的发展引擎。任何一家跨国汽车公司,如果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没有占据一席之地,都会失落,甚至落伍。任何一个汽车强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与中国的合作。谁与中国合作的广泛深入,谁就得益多,汽车强国的地位就稳固,对本国的经济贡献就大。

全面开放的中国汽车业在融入世界的同时,也在大踏步向前,迅速实现了从小到大的成长。老一代汽车人,从来不敢想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出现了。

■开放自主中的中国汽车业发展格局

通过开放,中国汽车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各细分市场,表现却各不相同。

重型卡车以我为主,开放发展,基本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使我国成为世界重型卡车主要生产制造国。

轻型卡车对市场理解深刻,适应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强,从而制造和生产出性价比优良、跨国公司难以与之竞争的产品。

皮卡产品虽然受到一些不合理的限制,但中国企业以独特的竞争能力控制着皮卡市场,跨国汽车公司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细分市场上未能竞争过中国本土汽车企业。

客车市场,几乎被自主品牌全面占据,而且开始有规模地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可以说,客车行业已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蓬勃发展的典范。

在以微型面包车为主的交叉车型领域,自主品牌也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在市场上,游刃有余,稳步发展,形成的性价比门槛使跨国汽车公司难以企及。

当下竞争白热化的SUV市场,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凭借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相当接近合资品牌的产品品质,形成了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决战局面。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轿车,看到的景象却是:跨国汽车公司的高档豪华品牌,以远远高于生产国和其他国家的价格,在中国市场获得了令人瞠目的超额利润,使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通过中外合资公司,深耕细作中国市场,构筑起占据绝对优势的竞争地位,把自主品牌挤压到了十分狭小且低端的空间。多数自主品牌在亏损的状态下,顽强坚守,消耗着本来就不充裕的资源,投入与产出恶性循环,品牌影响力加速下降。在这一细分市场,外资品牌喜笑颜开,高歌猛进,财源滚滚;自主品牌苦苦支撑,步步后退,流血不止。

■从历史语境看建立开放自主的发展模式

由此,围绕着中国汽车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建立大批合资公司的争议、质疑、批评的声音比过去更多、更尖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从总体上看,是开放自主发展。

何谓开放自主发展?开放自主发展是以开放为重点。开放是当时中国汽车产业的潮流,是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企业家的主要任务。尽管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主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但是,客观地描述前一个阶段汽车产业的状态,开放与合资的特征更为突出。那为什么会以开放为重点?

首先,开放帮助行业和企业克服了当时的困难。

1999年,我去一家大型国企采访,正好碰上企业新上任的一把手召开全体干部大会,一个礼堂都坐满了人,企业宣传部的同志邀请我列席。我听了一上午,概括起来四个字:困难、危机。

中国汽车之所以在过去是开放自主发展,关键是开放能帮助汽车行业和企业,破解当时的生存和发展难题。不开放、不合资,困难就解决不了,就难以迈过当时的坎。这就是当时的实情。开放的初始阶段,首当其冲的动力就是要解决问题,破解困局。今天,我们不能只质疑合资对自主品牌构成的打压,而忘记当初合资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希望。

第二,用开放的方式获取当时短缺的各种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

那时,我们严重缺乏资金,个别企业开工资都困难,通过开放,大量外资涌入,帮助汽车行业渡过了资金困境。那时,我们由于自我封闭,文革动乱,在汽车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技术几乎是空白,开放与合资,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产品,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那时,我们对现代管理科学和方法极度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创新管理,我们熟悉的是效率低下的僵化管理。开放使中国汽车产业的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基本与跨国汽车公司并行,甚至在有些方面和领域还有所创造。

第三,用开放促改革。

中国汽车行业的改革,是开放在前,改革在后,开放推动改革,再通过改革探索出一些经验,深化开放。不开放,改革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推进,没有开放的外力,改革难以破题。合资后,老体制的东西如果不改变,主体就建立不起来,由此自然推动和促进了改革。

第四,开放推动了国际化。

不开放哪有国际化,开放是中国汽车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尽管目前中国汽车的国际化能力仍然不足,但是已经迈开了步伐,具有了一定水平,走出去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成果明显。

第五,开放促进了竞争。

有人说,中国汽车业的竞争就是世界汽车业的竞争,这句话虽然不全面,但基本准确。这种现状是好是坏,应辩证看,不可绝对化。开放无疑是形成这种局面的推手,世界上几乎所有知名的汽车企业都在中国参与竞争。

以上几个方面,决定了中国汽车过去是以开放为重点的自主发展。

■中国汽车业进入自主开放发展新阶段

现在,中国汽车业到了自主开放发展的新阶段,开放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天的开放,是自主主导下的深度开放,自主是重点,是主旋律。为什么会进入以自主为主导的开放发展新阶段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具体分析起来有以下九大原因:

第一,没有自主,就没有中国汽车业的未来。

中国汽车业大而不强的最大隐忧,是没有未来。未来,是掌握在强者手里的,因为强者是世界汽车的主导者、控制者。“强”的特征,不是能造出全世界最多和卖出去最多的汽车,而是在造车和卖车过程中,能起到的是什么作用,获得的是多少利润,具有多大的决策权和话语权,对世界汽车能产生多大影响力。这些,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在全球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汽车企业,怎么可能实现呢?

第二,自主主导下的开放发展,其重要变化,就是从一般经济要素的获取向关键要素、关键领域转变。

过去,通过开放获取到的都是一般要素,这些一般要素,可以实现制造竞争能力,而不能形成创造竞争能力,而创造竞争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才是持续发展的保证。

因此,现阶段再继续浅层次开放,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行业的发展,抑或是对国家的发展,价值都不大。现在多一个车型,少一个车型,多一个平台,少一个平台,并不重要,但多一种关键技术,少一种关键技术却非常重要。从一般经济要素的获取向关键技术、关键领域转变的意义就在这里,不实现这种转变,不但会失去当初对外开放的积极作用,还会对中国汽车产业构成一定的损害。

第三,以自主为重点的开放是双向的,走出去将成为重点。

东风公司坚定地跨出了这一步,入股法国PSA公司,占据14%的股份,由过去的一般合作伙伴,变成资产共同体,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吉利汽车成功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上汽、北汽、广汽先后购买重组国外公司重要资产与技术平台,许多民营企业收购重组国外优良汽车零部件资产和技术,整车出口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四,在这一阶段,自主将比过去更受重视,更受关注,地位更重要。

过去,我们是以建合资公司为主要方式,现在该合资的都合资了,该来的产品都来了,已进入到后合资时代。这个时代的合资,这个时代的开放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自主凸显出来,政策更加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倾斜;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的领导力量将主要投入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上来,自主干得好不好,将成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负责人的主要责任,到一定时期必将出台问责制;众多的、各种所有制企业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主创新上;社会各方面评价中国汽车的主要标准将放在自主上,自主成为公众看中国汽车的焦点。这就是新常态。

第五,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汽车业增长与否,影响世界汽车产品走向,影响世界汽车企业状态,影响世界汽车业界形态的主要力量。

跨国公司在中国不增长,就会落后。跨国公司与中国合作得好,在中国创办的合资公司发展好,将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公司的发展状态。德国大众公司由于在中国做得好,因而成为全球汽车的领先者;日本丰田当初忽视中国市场,故而表现平平; PSA与东风刚合资时有些傲慢,听不进中国伙伴的意见,如今,法国人在市场面前心态平和了,不但开始接受中方合作伙伴的意见、中国消费者的诉求,而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真诚。如此种种,在跨国公司中极为普遍。中国因素在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重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重大影响力。中国汽车没有理由不在这种状态下,挺起腰杆,充分利用和发挥我们具有的影响力,在自主主导下,开放发展,把市场的主导力量转化为创新的力量,逐步成为以创新为标志的汽车强国。

第六,当下自主开放发展面临两大机遇:一个是电动车,一个是互联网。这两大机遇是以我为主开放发展的最佳切入点。

目前,业界对中国电动车能否实现弯道超车有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姑且,我们先不去分辨和划线,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在电动车领域,中国的战略规划、政府支持力度、行业布局、新兴企业的能力、市场需求状态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而且有些方面甚至还走在了前面。互联网与汽车业的融合,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也是机会大于挑战,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互联网公司,与之合作会产生难以想象的效果。

第七,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汽车业的份量加重。

美国汽车领先领导世界汽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日本汽车短暂的领先也已风光不再,法国汽车困难重重,意大利汽车不确定因素增多,英国的整车业基本消失了,瑞典汽车的轿车工业易主中国,韩国汽车虽强劲增长,但仍处于二流水平。目前,德国汽车风头正劲,产品、技术、规模、利润都处在世界领先位置,是谁成就了德国汽车?中国因素十分重要。德国大众作为这一轮世界汽车的胜利者,不就是因为在中国市场上获益最大吗?

目前世界汽车的产业格局,与开放自主阶段已然不同。开放自主阶段,跨国巨头很强大,拥有绝对领先、绝对控制局面的能力,现在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均衡性。在这均衡性改变过程中,中国汽车业的份量逐步加重:

从产业规模上看,中国的新车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而且会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出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汽车产业规模,可以取代中国新车第一产销大国的地位,中国汽车产业规模主导全球的态势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从技术上看,中国汽车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但是,中国汽车的技术来源广泛,参与者众多,开放度高,几乎全世界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都在中国寻找机会、寻找合作,都努力在中国表现、在中国掘金。武林高手、江湖高人、三教九流,齐聚中国。静止片面地看,中国汽车产业不如人意,似乎被别人瓜分了;但动态全面地看,如果我们因势利导,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把送到家门口的资源加以有效整合,聚八方之光,拢天下才智,蓄全球之源,不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吗?

从品牌上看,虽然中国汽车刚刚起步,品牌意识刚开始觉醒,但我们已有一些自主品牌在快速成长。比如长城汽车哈弗品牌的迅速崛起,在SUV领域与合资品牌展开直接的正面竞争,用哈弗H6抢占了中国SUV市场销量第一的宝座,取代了日本本田CR-V以往所占据的位置,成为自主品牌的标杆。长城汽车已成为跨国汽车企业和合资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哈弗品牌有可能成为世界著名的SUV汽车品牌,而这种可能性正在快速变成现实。

再比如宇通客车,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客车公司,今年有可能产销6万辆客车,比奔驰公司年产3万辆客车高出一倍,当然绝对值还与奔驰存在很大差距。可是,宇通客车的成长性远远好于奔驰,国际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在局部国际市场上,已构造出品牌垄断优势。如在古巴市场上有5500辆保有量,在委内瑞拉有5000辆保有量,几乎占据了这两国的全部客车市场。我们的轿车品牌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品牌呢?对此,我们应充满信心。

从管理上看,中国汽车企业的一般常规管理水平与跨国公司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差距。但是,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管理水平,不但存在较大差距,更存在盲区,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八,以自主为重点的开放发展阶段,开放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开放力度加大之后,后合资时代会产生什么新的挑战,需要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关于中外汽车合资公司股比放开的讨论,在业界已经展开,赞成与反对的声音截然不同。合资公司的股比在新常态下,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对外开放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对汽车业产生的影响会更大。目前,中国汽车业不时被推到风口浪尖,被开放状态已现端倪。与其被动开放,不如主动开放。被动开放必然准备不足,谋划不够,措施不力,战略不清。主动开放,则有可能壮士断腕,坚定自主开放发展信念,重构自主开放发展战略,迸发自主创新激情,笃定自主创新道路。

新的开放势必倒逼中国汽车进入自主主导开放的新阶段。中国汽车是在开放为主导下,实现世界汽车第一大国的。这个阶段的历史已经过去,其使命已经完成。今天,中国汽车已经跨入自主主导下的开放发展新常态,新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实现中国汽车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向汽车强国目标奋进。

第九,自主主导下的开放发展阶段,体制和机制改革一定会出现突破。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汽车是竞争性行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大势所趋。发展和优化混合所有制,探索更高水平的混合所有制是自主主导下开放发展新阶段,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在混合所有制下,汽车企业才能更好地实现技术积累、品牌积累、文化积累,使这三个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得以不间断地延续。汽车企业没有这三方面积累的延续,不仅做不成百年老店,恐怕连生存的可能都没有。

另外,将来政府对汽车的干预一定会减少。审批制、准入制、备案制将大幅度取消。现在看,许多政府审批、准入、备案,没有多大区别,也没有多大必要,批了也不负责任,不批也不负责任,最后还是企业自己负责任。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批呢?但是,事中和事后监督,特别是对市场的监管将会严格和认真,依法行政逐步变成现实。

自主是自主主导下,开放发展新阶段的主旋律、主心骨,以此,协同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在新的阶段产生新的飞跃,中国汽车强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编辑:baoyingnan
  • [
    票]
  • 好文[
    票]
  • 枪手[
    票]
  • 雷人[
    票]
  • [
    票]
  • 标题党[
    票]
相关阅读
已有
 
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选图文
本周本月热点新闻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隐私保护 免责声明
网站条款 关于我们
帮助导航
服务中心常见问题
积分兑换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手机应用
常用工具
汽车报价车型对比
品牌查询商家地图
购车工具咨询低价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9977-531
微 信:ahtvcfs
整车广告:2976751698@qq.com
Copyright ©2014-2017 cfs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fscar.com 皖ICP备170059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