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专家专栏>李庆文:中国汽车产业最大危机是缺乏自主创新内在动力

李庆文:中国汽车产业最大危机是缺乏自主创新内在动力

收藏 评论 点击率:
 
编辑:baoyingnan 来源:自主汽车网

中国汽车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根本原因是严重缺乏内在动力。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不大的根本性原因是缺少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有的地方政府,或是部分汽车企业自身,都没有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要务。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品牌竞争力弱,核心问题就在于没有形成追求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这个动力一旦形成,它的力量无法估量。可是,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恰恰最缺的就是这个动力。

在本世纪初,笔者曾经发问:中国汽车产业最缺什么?当时,笔者肤浅地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最缺少的是自主创新的勇气,缺少敢于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公司亮剑的勇气,缺少攻坚克难、战胜困难的勇气。今天看来,这种发问和回答只是感性的呐喊、激情的燃烧、力量的迸发,看起来痛快,听起来感人,但离真正做起来、干成功相差甚远。十几年了,笔者仍然不断问自己、问专家、问企业家、问政府官员,探寻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不大、进步不快、能力弱的原因,这就是上一篇笔者归纳整理的《中国汽车自主创新能力弱的一般性分析》。经过一般性分析才能找到根本原因,探究出核心问题。那么,这个核心问题、这个根本性原因究竟是什么?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缺少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由于缺少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使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过去我们往往对顶层设计加以批评,然而我们应该回过头来认真看看汽车行业自己是怎么做的,审视一下过去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做了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抓了什么实实在在的项目,涌现出了多少真正落实这一战略的企业。

应该说,国家已确立了创新驱动战略,但这一战略并没有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顶层战略和核心目标。部分企业、组织和高官虽然对于实现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态度高调,但并没有出台具体有力的行动策略,更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操作性强、富有实效的政策体系。中国汽车产业高调的自主创新口号并没有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科学有序的规划、切实可行的方案,创新驱动战略在汽车行业没有得到全面、系统、坚决地贯彻和落实。

缺少自主创新内在动力,再好的宏观战略决策,再宽松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再广阔肥沃的市场空间,也不会成长出在全世界汽车产业中自主创新能力强、自主品牌竞争能力强的一流汽车企业,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也会落空。

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得到满足,是自主创新内在动力之源。

由于对自主创新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不充分、不到位,造成了理念上的偏差、思想上的混乱,以往讲自主创新,只讲一般规定性,忽视特殊性。自主创新除了鲜明地表明要“以我为主导”进行创新之外,还蕴含着创新主体必须具有内在利益的意义。自主创新的一般特征,是国家利益的体现,特殊性是创新主体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寄托,而内在动力正是这种特殊性的外在表现形态和重要动力之源。

没有内在动力的创新一般都不可持续,或者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半途而废,把本应有可能形成为一个大产业的创新付之东流;或者有目标、有口号而没有坚决的行动,因为这类创新多数是应时应景之为,创新主体并没有从内心把其当做自己必干的事业,与己无关,高高挂起;或者遇到阻力、困难、打击后,停止努力、放下舍弃、丢掉不管,因为创新主体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件事,面对困境时,怎么可能不顾身家性命、不顾个人前途、不顾外界有可能出现的秋后算账,去冒巨大之风险、担巨大之责任、付巨大之成本?自主创新必须心甘情愿,必须发自内心,必须做好由于失败而担责的准备,不仅要看懂现实,还要看清未来。

自主创新内在动力的支点是利益,而不是道德。

自主创新的利益诉求是鲜明的。它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高层次的商业活动,是自主创新主体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利益和未来收益的、具有风险的投资行为,利益的着眼点在自身。

从国家层面看,自主创新是国家意志和利益在经济活动中的充分表达和强烈要求。因此,国家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激烈竞争的焦点。谁的创新能力强,谁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就大;反之,则处于从属地位。创新也成为不同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分割利益的工具和武器,还成为不同国家对世界做出新贡献的途径。在中国汽车产业中,大力倡导和支持自主创新,体现的就是国家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利益。

从行业层面看,中国汽车产业不强调自主创新,有可能失去自我。因为,在中国汽车产业构成中,中国汽车的主导地位不稳定,发达国家的跨国汽车公司主导和控制着中国汽车的技术和产品。核心竞争力掌控在跨国公司手里,这是基本的事实。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中国汽车在世界汽车业的位置在哪里?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多年没有过的增速放缓情况,有的跨国汽车公司就放话中国汽车未来前景堪忧,一些国外媒体也作出偏向消极的评论。这说明,当下中国汽车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是靠创新赢得的,而是靠市场赢得的。当市场发生变化,不再是世界汽车业增长“火车头”时,地位会大幅度下降。曾记得,我们对跨国汽车巨头CEO一年来华次数多引以为荣,其实,他们到中国来是做生意的,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是来送温暖的,更不是来无私奉献的。

从企业层面看,自主创新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生存之道。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发展空间或局限于偶然遇到的机遇,或依附于某家大型企业,受制于外部环境,难以持续、长久、健康、稳定发展。一旦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行业发生重大变革,宏观经济发生重大波动,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被重创、被重组、被调整、被淘汰的可能性极大。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企业家几乎都有建立基业长青伟业的共同梦想,而实现这一梦想的惟一道路就是具有独特的自主创新能力。

偏离自主创新的激励考核机制,使中观层面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既然自主创新是利益的表达,那么,为什么中国汽车产业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下却表现出疲态,没有呈现出万马奔腾、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局面?这是因为,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虽然形成了战略目标,明确了战略方向,提出了战略要求,可是到了中观层面,一些导向性政策、考核性规定、利益性机制使其在汽车业发展上很难把自主创新摆在首要位置,因为中观层面的利益取向不是有无自主创新能力,而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理论上讲,这种取向是短视行为,是不全面的,是缺少国家责任意识的。

在以往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虽然重视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但这种重视仅仅停留在文件中、讲话中、口号中,停留在向上一级领导和部门的汇报中,并没有发自内心地把支持和推动汽车业自主创新当作政策目标,把自主创新企业和自主品牌作为扶持和帮助的重点,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汽车行业能够给自己管辖区域内带来多大的GDP规模、上缴多少利税上。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跨国汽车公司到本地设厂、建立投资机构,给外资企业非常优惠的超国民待遇,甚至不惜流失国有资产,损害当地汽车企业的利益,信奉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能一味指责地方政府和官员,他们也是在错误的政绩观和考核标准体系下考虑自身利益作出现实选择。

如果今后对地方政府的考核重点还是放在GDP和利税增长规模上,放在简单的规模扩张和发展上,那么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提高。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把GDP当作地方政府第一要务的局面有所改变。

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的战略与行动不对称。

作为微观层面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在战略目标上一直都把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高高举起,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企业却又轻轻放下。无论是对外发布战略,还是在企业的规划和文件中,他们都把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自主品牌列为重点,但这个重点只是纸上谈兵,做做表面文章,是为了政治和官场的需要,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部分国有大型汽车企业这些年来的工作重点仍然放在市场占有规模、全国汽车行业排名、获取利润多少上,并没有把具有什么样的技术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制造能力真正作为工作重点。

从资本拥有的规模看,国有大中型汽车企业具有先天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得风气之先,得国家政策扶持,得各项利益和优惠的照顾。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部分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上步伐缓慢,在自主品牌培育上甚至有所后退,其最主要的标志是企业的自主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占有率越来越低,能叫得响的自主品牌越来越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原因,在于缺乏内在创新动力。

必须承认,国有大型汽车企业的企业家、负责人、科技人员、工程师素质很高,经验丰富,对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把握得也很准确,但在行动上却往往犹豫不决,缺少敢打硬拼的劲儿,缺少坚持不懈的努力,缺少对市场精准的分析,缺少在自主创新上的担当、胆识、魄力和勇气。是什么原因使这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变得没有斗志、没有冲劲、没有担当精神,在自主创新上畏手畏脚,不敢说、不敢做、不敢为,从而丧失了发展良机,错过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机会,使原有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在自主品牌、自主创新上陷入泥潭?答案其实十分清楚,人们都心知肚明,只是一般情况下都绕着说,不点破真实观点,私下里个别讨论几乎都认为,严重缺少内在动力的自主创新活动难以收到实效。直到如今,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些企业在自主创新上有新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没有看到显著的、给人以信心的突破性改革。

激发起汽车人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是核心的核心、根本的根本、源泉的源泉。

讨论到这里,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承认,由于中观特别是微观层面严重缺少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导致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弱。但如果仅在这个层次讨论问题,最终还是探寻不到建设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明晰自主创新的内在规律性、发现自主创新的核心动力源。自主创新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人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内在动力的载体,一切内在动力都来自于人。

如果说自主创新能力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软肋,是最大忧患,是致命缺陷,那么,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最大危机。软肋可以通过锻炼强壮起来,忧患可以通过努力化解,缺陷可以通过改善排除,可是危机则是深刻的、全局的、系统的。就眼下的状况,难道中国汽车产业的最大危机不是如此吗?


编辑:baoyingnan
  • [
    票]
  • 好文[
    票]
  • 枪手[
    票]
  • 雷人[
    票]
  • [
    票]
  • 标题党[
    票]
相关阅读
已有
 
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选图文
本周本月热点新闻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隐私保护 免责声明
网站条款 关于我们
帮助导航
服务中心常见问题
积分兑换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手机应用
常用工具
汽车报价车型对比
品牌查询商家地图
购车工具咨询低价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9977-531
微 信:ahtvcfs
整车广告:2976751698@qq.com
Copyright ©2014-2017 cfsc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fscar.com 皖ICP备17005978号-1